媒体报道

倍而达药业:张江“一粒药”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7-25 来源:科way

故事的开头可能很简单、很单纯。比如,上海倍而达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倍而达药业”)自主研发第三代EGFR-TKI甲磺酸瑞齐替尼胶囊,起因是为了解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服用盐酸埃克替尼后产生抗药性的难题。

但故事的过程往往“九死一生”。从2013年瑞齐替尼项目启动,到2024年5月15日,甲磺酸瑞齐替尼胶囊获批上市,倍而达药业10年间共计投入近10亿元人民币……

这是张江“一粒药”的故事。

1.绕不开的“中国首个”

提起这个故事,总是绕不开“盐酸埃克替尼”和“张晓东博士”。

盐酸埃克替尼是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成为中国肺癌靶向治疗领域的“领跑者”,为中国创新药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张晓东博士,常常被称为中国创新药征程上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最新身份是倍而达药业的创始人、董事长,国内第5款获批上市的第三代EGFR-TKI抑制剂瑞齐替尼胶囊的研发者。

简单来说,张晓东博士早年间和同事共同发明了盐酸埃克替尼,后来为了解决患者服用盐酸埃克替尼后产生抗药性的难题,又研制了甲磺酸瑞齐替尼胶囊。

1996年,张晓东拿到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并没有走上进入国际药企做研发的传统老路,而是开启了创业征程——在耶鲁大学科学园创立Beta Chemicals Inc.,启动新药研发项目。

2002年,张晓东在美国发明了盐酸埃克替尼原始分子BPI-2009H,随后在上海设立了贝达医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2003年,张晓东以这个产品作为核心技术资产,与丁列明、王印祥及浙江济合实业共同创立了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历经8年艰难,2011年,盐酸埃克替尼正式获批上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三线的治疗,其疗效及安全性优于进口药,而价格大大低于进口药。

这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一举打破了进口药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填补了我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空白,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在2011年盐酸埃克替尼成果发布会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表示,埃克替尼的问世是我国药物研发“从仿制到创新的转折”。

但事实上,张晓东并不是一个喜欢四处奔波找客户的商人,而是一个喜欢在实验室里“折腾”化学合成和工艺研发的科学家。据说,他坚持认为,书中隐藏着全新的分子结构式,这是自己这家小小的初创企业“活下去”的秘籍。

“折腾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至少有可能性和机会存在。”张晓东笑着说,“折腾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过程。企业一旦停止折腾,基本上就走入末路了。”

很多年后,提及“直接创业”的选择,他竟然说“自己是稀里糊涂地走上创业这条路的”,但是再选一次他依然不会改变。

据说,当时美国就业市场不太好,就业机会并不多。虽然博士后研究这份薪水很低的工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当时的张晓东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出于挣钱养家的迫切需求,“我选择了直接创业”。

如今看来,走创业这条“不归路”,还是糊涂些好。正是有了诸多“如此这般”的人物,我国医药行业开始了划时代的“研发制造”创新热潮。

2.从未离开过创新药研发的战场

虽然鲜少露面,但张晓东从未离开过创新药研发的战场。为了解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服用盐酸埃克替尼产生抗药性的难题,2013年张晓东开始启动BPI-7711项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征途开始了。

“十年十亿美元”“九死一生”,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资金、人才、政策等难点、堵点。一路走来,瑞齐替尼的研发和审评也非常不容易,碰到了包括新冠疫情期间病人招募和随访受到阻碍、资金短缺等很多令人焦头烂额的困境。

奇怪的是,倍而达药业成立至今,还没有正式的外部融资,一直是以张晓东的自有资金支持公司新药的研发。即便如此,彼时倍而达药业却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并成功推进了BPI-7711进入关键注册性临床阶段,以及即将进入临床阶段(IND)的BPI-1178等项目的研发工作。

对此,张晓东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做药前期的风险很大,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探索过程,我宁愿自己承担前期的高风险,以更好的产品回报资本市场当年对埃克替尼的支持,而且早期引入资本,可能会增加推进新药‘好苗子’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从埃克替尼到瑞齐替尼,国内过去与现在的创新药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政策、资本、人才都在往这个行业倾斜。其中,不得不说的是这项如今已经推广至全国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在MAH制度出台之前,创新药企有一道很难跨过的门槛——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存在“捆绑制”。

2011年,张江率先提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改革需求,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市的重点园区之一。这项制度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允许创新药研发企业将生产外包给其他企业,解决了很多创新药企缺少固定资产的问题,加速了张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像倍而达药业这类“轻资产”公司,可以免受自建实验室、动物房、厂房等设施的压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药研发中,加速药物上市的进程。倍而达药业副总裁胡学勤说:“相比以往一款新药10亿美元的投入,在MAH制度试点的‘加持’下,我们投入了不到1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是‘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一个新药。”

张晓东表示,MAH制度的出台,不仅吸引了更多科研人员投入到新药研发的队伍里,提高了医药研发的整体实力,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促进专业分工,避免重复研究和建设。

3.“好苗子”也需要“好土壤”

今年5月15日,倍而达药业的1.1类新药甲磺酸瑞齐替尼二线适应症正式获批。从2013年该项目启动至今,这十年正是中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张江药谷腾飞的十年。

和黄医药的首个国产结直肠癌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胶囊,君实生物的首个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复星凯特的国内首个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2023年,张江生物医药营收1630亿元,同比增长23%。今年1-5月,张江生物医药营收660亿元,同比增长11%。今年,上海全市获批国产1类新药共3个,其中张江获批2个。截至目前,累计23个1类新药以及23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好苗子”也需要“好土壤”。为解决创新药企的高研发成本、研究瓶颈等共性问题,早在2004年,张江便成立了国内首家专业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公共实验室、公共融资平台、公共配套服务等服务。截至2023年底,累计引进培育了超过520家孵化企业,累计上市企业16家。如今,张江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近200个,形成了从靶点发现到注册上市、委托生产等涵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体系。

要素齐全的产业创新生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张江。全球药械20强有2/3、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有1/3都在张江布局,为本土创新药企的发展按下“加速键”。强生JLABS@上海、罗氏中国加速器、西门子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超过20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正利用大企业的技术、资本和平台优势,赋能初创企业提速研发进程,推动成果孵化。